uu读书网 - 言情小说 - 猎户家的小娇娘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83

分卷阅读183

    摸摸进行,在外面,总感觉受到束缚,她就想赶紧回家,到时候,整片山都不会有人,想怎么喊怎么喊,不怕有人偷听,不用憋着。

顾峥没有接话,而是体贴地帮着自家娘子揉捏,莫小荷眯着眼,享受自家夫君的服侍。

“我的猪蹄……”

等了片刻,院中传来洒水声,莫小荷终于睁开眼,惦记她那个藏在水缸之中的猪蹄,趁着早饭后煮上,午时差不多可以软烂,刚好做个加餐。

“好。”

顾峥说完,指着自己胸前的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压印,眼底浮现出一抹笑意,“昨天晚上,我还是没能喂饱你吗?”

“天啊,调情!”

莫小荷很眼热,还想咬一口,她觉得自己可能是病了,脸色guntang的,好像发烧了一般,她扭过头,不再理会顾峥。

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,农忙时分,早早地升起炊烟,村民们用过饭,还要下地干活。姜家还没吃饭,刚在院里支上个小桌子,门口就来了人。

“老五,老五媳妇,你们来了!”

来的二人均在四十岁上下,可能是没有孩子,总感觉没有底气,看穿戴,家里日子过的去,冯氏因为手艺好,经常被人请去,也能赚点银钱,贴补下家用。

“我们夫妻昨儿听说后,就想来,怕惊扰了客人。”

说话的是冯氏,常年和外人打交道,说不上能说会道,但是言语清晰,她也没有伪装,很实在地表示,夫妻俩很想得到活计。

“大哥,都是一个村儿的,你也知道我们夫妻是啥人。”

冯氏表示,她一个人做二十来个人的饭菜不成问题,前段时间,泸州码头上有个做饭的活计,要给三五十人做下晌的加餐,她替熟人顶了两天,根本不成问题。

听说这一趟往南边走,冯氏就动了心思,赚钱是其一,她还有个别的想法。

“没孩子,过日子没个盼头,以后想着没有人养老送终,心都是凉的。”

姜老五叹息一声,以前他娘活着,让他娶一个寡妇做二房,刚好能给家里延续香火,不求相貌,只要能生养即可,可村里人家,哪兴这个,又不是富贵人家的老爷,无论他娘死说活说,最后用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把戏,也没能说动他这头倔驴。

前几年还好,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,这几年,渐渐力不从心,真担心,以后二人老了,身边没个人。

家里这些年,也攒下点银钱,如果那个孩子还在,早已经娶了媳妇,他们的孙子孙女都有了。

“老五,这都是命,你看铁柱,有这个儿子,真是作孽啊!”

养老送终?想都不敢想,娶了个败家不省心的媳妇,差点气死他们夫妻。姜大叔拍了拍姜老五的肩膀,一脸苦涩。

这不,昨天还来家里大闹,张口闭口要二十两银子,只要钱,就能断绝关系,那个孽子!

“好歹你还有铁牛和小丫,都是个好的。”

姜老五找个凳子坐下,说了自己的想法。

在大越,有一个慈善堂,那里专门收留孤儿,还有一些老人,没有生活能力的残疾人,冯氏上次到码头做饭,听人说,有一户人家,收养了个闺女,好像是天生聋哑。

只要有孩子,就有盼头,这年头,四肢健全的孩子,谁舍得丢?都是逼得没办法了,她听完,就动了心思,想趁着回来的路上,打听下,领养个孩子,他们夫妻肯定不能再生,以后就把娃当亲生的。

“你们这个想法好,早先咋就没想到呢!”

姜大叔一拍大腿,非常支持,只是也不能随随便便领个半大小子,不是亲生的,怕养不住,最好找个年纪小不懂事的。

泸州本地就有慈善堂,卫知府的夫人是那里的常客,因为办得有声有色,所以里面几乎没有孩子,剩下的都是无人养老的孤寡老人。

姜老五和冯氏不敢麻烦衙门,却也有死了没有人埋的恐慌,年纪越大,这样的心思,反而重了。

“大妹子来了!吃了吗?一起吃点!”

姜婶和冯氏同村,她从灶间端出来炒的两样小菜,把昨天没吃完的rou,放在菜里热一下,招呼顾峥和莫小荷一起吃饭。

“不用了,你们赶紧吃,我们昨天寻思这事,一晚上没睡。”

冯氏摆摆手,偷偷打量顾峥和莫小荷夫妻,暗自点点头,男人什么都让着他娘子,看起来就是个不错的,有责任心的人,他们也能放心跟着走货。

“那我们先吃,一会儿人都过来了。”

约定好上午,出门走货的人到姜家,让顾峥认认,也好做到心里有数,下晌姜大叔和冯大春一起,跟着夫妻俩去看运货的马车,已经在车马行预定好了。

众人刚吃上饭,冯大春匆匆忙忙赶来,进门之后擦了一把汗,咕咚咚喝了一大碗粥,闷头不吭地又给姜家劈了不少柴禾。

家里天天要生火,铁牛过几天要回到主家那上工,只留下姜婶和小丫,要喂鸡喂鸭,忙活家务和地里的活计,所以趁着现在没走之前,多攒点柴禾。

“大春啊,我在厨房给你留了一碗面条。”

姜婶公然给自己的弟弟留了点小灶,也是知道他那个脾气,没吃饭,肯定说自己吃饭了,不肯在家里用。

村里人陆续而来,众人草草吃了早饭,姜大叔开始给众人分工。

出门在外,要准备一些东西,这些顾峥提前给了银子,他一会就去置办,帐篷都得买防雨的,还有厚厚的油毡布,蚊香,治疗痢疾等应急的草药。

“你们还有啥需要的?咱们六天之后出发,走这一趟,多带两套换洗的衣服和鞋。”

姜大叔有经验,往南走,日头晒,农家人,家家户户都有那草帽,这次离开,东家管饭,他们不需要带啥干粮,走的时候,一家带点菜就行了。夏天,菜也放不住,一两天就失去水分,蔫巴了,基本上带够第一天,第二天吃的就行。

“干粮你们不用带,咱们一天三顿饭。”

赶路其实比干体力活还要辛苦,按照大越一天两顿饭的标准,晚上这些人就得饥肠辘辘,多吃一顿饭,浪费不了多少银子,何苦让这些出门在外的人为难,莫小荷很会收买人心,她想,只要这些人能尽心一些,比什么都好,那些吃饭的银子,在减小的耗损上,就找补